农发行张文才:加强全球金融合作,以进制退共促复苏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张文才先生在近日举办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苏河湾峰会上表示,世界经济在2022年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具体而言,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分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造成风险外溢、全球金融体系风险加大、供应链瓶颈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等。因此,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需要加强合作,在诸如区域经济一体化、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方面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实现经济全面复苏,各国还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对金融业而言,一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三是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提高风险管理体系韧性和有效性。
 

以下为发言全文。

 

 

 

 

2021年是全球经济快速复苏的一年,伴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不断提升,在主要经济体超常规刺激政策作用下,各国经济逐步重启。2022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势头,但仍面临疫情反复、政策分化、风险外溢、供应链修复迟缓等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给经济增长带来下行压力。下面,我就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形势、挑战和金融业趋势,谈谈个人看法: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分化、速度放缓。2021年以来,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不断提升,以及主要经济体继续实施刺激政策,消费和投资得以提振,货物贸易率先恢复至较为正常的水平。近期随着奥密克戎毒株传播,全球疫情出现反弹,迫使多国升级防疫措施,也使市场信心遭受打击,增加了复苏的不确定性不平衡性。疫情反复对供给和需求都会造成冲击,加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粮食供给面临新挑战、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等问题,都可能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增加贫困人口数量,放大低收入国家的债务风险,使各国复苏进程分化愈加明显,这些都将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速度。

 

二是宽松货币政策的调整造成风险外溢。疫情期间,欧美国家超常规刺激政策推动了经济快速修复,减少了疫情对企业和居民的冲击、降低了失业率,但刺激政策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大规模QE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引发价格上涨,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推升工资水平,迫使美联储加快收紧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如对美联储紧缩政策及潜在的经济动荡应对不足,将使这些国家面临资本外流、债务负担加重等多重冲击,将有可能引发全球金融资产的重定价,进而增加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

 

三是供应链瓶颈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2021年全球经历供应链受阻之痛,主要表现为能源供应不足、航运不畅和运费暴涨。供应链瓶颈成因复杂,既有疫情爆发制约原材料出口和交通运输服务供给等短期因素,又有能源转型和地缘政治影响大宗商品供给等长期问题;既有造船业产能萎缩、海运运力遭遇瓶颈等周期性问题,也有港口基建落后、管理制度僵化等制度性问题,加之一些经济体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脱钩举措,都加剧了全球供需失衡。若疫情冲击减弱,全球供应链有望逐渐修复,但部分长期问题难以消除,供应链瓶颈问题仍将持续。

 

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复苏注入新动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贸易增长乏力,全球价值链扩张放缓。受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在这一背景下,各种双边、区域、次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新趋势,这不仅提振了加强多边合作的信心,也会推进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疫后经济强劲复苏。近期RCEP正式生效,全世界人口最多、贸易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扬帆起航”,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经济复苏的领航塔。

 

五是数字经济在复苏中发挥独特作用。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远程办公、无接触配送等领域迅速补位,在全球范围都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数字经济极大缩短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物理距离,成为贸易恢复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必将重构经济新模式。可以预见,数字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技术将成为新一轮科技博弈的焦点,数字经济本身日益成为全球产业布局和经济复苏的重点。

 

六是绿色转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极端天气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但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绿色发展也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去年11月,近两百个国家达成《格拉斯哥气候公约》。随着全球范围内“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绿色转型发展将重塑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来能源、产业、治理理念的“绿色革命”,形成新的增长点。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清洁能源、污染治理、可持续农业等绿色行业可在2030年前为全球创造2,400万个就业岗位,超过2022年因疫情导致的2,300万个“就业缺口”。

 

总体而言,考虑到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和2021年经济总量高基数影响,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显著放缓,联合国、世界银行、IMF、经合组织都下调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为有效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实现全面复苏,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应对新冠疫情,建立包括科技支撑能力、危机预警能力、全球协调能力在内的应对公共卫生危机长效机制。要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努力减少政策负面溢出效应。要坚持全球化方向,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修复产业链、供应链,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形成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新格局。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 扩大清洁能源、污染防治、生态农业等领域的资金投入。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业肩负着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时代重任,需要将更多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激发微观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市场信心,推进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以及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质在于通过资金融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金融业要致力于拓宽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助企纾困阶段性任务完成后,重点针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多元化、数字化融资需求,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和服务。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并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

 

另一方面,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性,金融应平衡好支持实体经济与防控风险的关系,切实提高自身风险定价和管控能力。要根据市场流动性充裕、利率和汇率波动等情况,做好跨期资产配置管理、投融资客户筛选、金融产品创新设计,达到风险、收益、期限和币种的合理匹配,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也是全球性挑战。根据联合国去年9月发布的报告,疫情消除了许多国家多年来的减贫成果。后疫情时代,金融应更加关注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将资金更多配置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保障供给,以及公共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前,支持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广泛共识,但绿色转型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规模仍然偏小,绿色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未来,金融业应聚焦绿色发展,加快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研发,积极践行ESG投资原则,逐步实现自身运营和客户投融资的降碳减排目标。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

 

三是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当前,全球数字科技发展迅猛,数字技术贯穿整个金融产业,推动金融业向更加便捷、普惠、高效方向发展。金融业应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发挥数字与产业融合的粘合剂作用,实现产业和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要推动产品服务智能化,将先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品服务深度融合,打造新场景、推广新应用,为用户提供智能管家、理财、风控等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个性化、数字化需求。要打造数字化银行,推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完善数据治理,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构建数据架构,提升经营管理效率。要加强风险控制,运用数字技术重构传统风险管理架构、流程,适应业务线上化、移动化趋势,以及客户群体、业务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各种风险,提高数字化条件下风险管理体系的韧性和有效性。

 

2022年,面对机遇与挑战,金融业肩负重任,要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以金融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为复苏注入更多动能,维护全球金融体系安全和稳定。

 

作为中国唯一、全球最大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将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到农业农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全力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国际资源支持中国“三农”发展,支持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对外合作,为积极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全球减贫事业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为顺应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需求,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发起成立的一个国际性交流平台组织,论坛旨在构建一个汇聚全球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监管部门和市场代表的长期对话沟通平台,为国内外资产管理机构搭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创建时间:2022-03-11
首页    新闻    观点动态    农发行张文才:加强全球金融合作,以进制退共促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