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多重冲击叠加,危机风暴来袭,亚太地区该如何应对?
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 Group)于2022年4月6日发布了《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直面重重风暴》。世界银行表示,新冠疫情冲击仍未消散,俄乌冲突持续胶着,使得本就乏力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EAP)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更趋失衡。报告深入分析了多重冲击叠加后的潜在危机,并在财政政策、宏观金融、贸易改革以及提振创新四个方面对区域内各国如何应对当下局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报告预计,2022年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增长将放缓至5%,比去年10月的预测低0.4个百分点,其中,中国经济增长预计将维持在4%~5%区间。
导语
世界银行4月4日表示,新冠疫情冲击未散,叠加俄乌冲突的持续胶着,使得本就乏力的东亚与太平洋(EAP)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更趋失衡。世界银行在4月6日发布了《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直面重重风暴》,该报告称,俄乌冲突以及对俄罗斯制裁造成的冲击正在扰乱大宗商品供应、加剧金融压力、抑制全球增长。本地区的燃料进口大国(如蒙古和泰国)和粮食进口大国(如太平洋岛国)的实际收入下降,而债务高企的国家(如老挝和蒙古)以及高度依赖出口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和越南)很容易受到全球金融扰动和增长冲击的影响。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副行长曼努埃拉•菲罗表示:“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原本正从新冠疫情引发的冲击中复苏,但俄乌冲突的爆发阻碍了经济增长势头。总体强劲的经济基本面和稳健的政策应该可以帮助本地区应对这些风暴。”
尽管大宗商品生产国和财政审慎的国家可能更有抵御冲击的能力,但对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内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些事件将给增长前景蒙上阴影。预计2022年本地区整体经济增长将放缓至5%,比去年10月的预测低0.4个百分点(表O.1)。如果全球状况恶化且各国政策响应力度较弱,增长或将放缓至4%。中国占本地区产出的86%,预计在基线情景下将增长5%,在悲观情景下增长4%。本地区其他经济体的产出预计在基线情景下增长4.8%,在悲观情景下增长4.2%。另外,在悲观情景下,按每人每天5.5美元的生活费标准衡量,2022年本地区将增加600万贫困人口。
地缘冲突、金融扰动和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会加剧后疫情时代的既有困境。本地区的企业本来就已经营困难,2021年逾50%的企业财报中均呈现规模不小的欠款,现在又将面临新的供需冲击。疫情期间许多家庭已经返贫,如今又迎来物价飙升,其实际收入将进一步缩水。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高企,自2019年以来债务占GDP比重已平均提升逾10个百分点,很难再通过增加财政赤字以维持经济增长(表O.2)。通胀上升又将缩小货币宽松的空间,仅油价冲击这一个因素就会使通胀水平较此前预期至少高出1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阿迪特亚•马图表示:“这一连串冲击意味着该地区百姓的经济状况已经每况愈下,但却不得不面对政府财政能力萎缩的现实。需要通过综合的财政、金融和贸易改革,来降低风险、重振增长并减少贫困。”
报告建议各国在四个方面采取政策行动:
首先,有针对性地向家庭和企业提供支持,而不是诉诸价格管控和“一刀切”地盲目援助,这不仅可以缓解负面事件带来的经济冲击,还有利于拓展投资空间以提振经济增长。
其次,要着手对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这有助于尽早发现那些隐藏在监管盲区的潜在风险。
第三,实施贸易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改革,除货物贸易外,还应重点加强当前仍壁垒重重的服务贸易政策改革,这将有利于各国充分利用全球贸易变局所创造的诸多机会。
第四,提高科技水平以加强竞争力,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在经济复苏中的参与度。
政策建议
一、提高财政政策效率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国家在利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方面已捉襟见肘,无论是缓解局部压力、推动经济复苏还是促进增长,财政空间正全面萎缩。例如,区域内多数国家的债务GDP占比已超过10%的情况下(斐济的债务更是达到了GDP的三倍),虽然多数地方的经济尚在缓慢恢复进程中,但财政压力已明显不堪重负(图O.3)。此外,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等实体实施的财政支持可能会对市场形成扭曲效应。新的冲击将让各种权衡取舍变得难上加难,开拓新的增长机会、增强内循环市场深度及国际往来所必需的贸易、能源和技术创新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将难免被压抑。
区域内各国政府依靠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来刺激经济以应对冲击,并希望这些政策在缓解局部压力、推动经济复苏以及促进增长方面同时发挥三重作用(图38)。当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时,家庭和企业需要临时救济金、充足的流动性和畅通的信贷渠道。在复苏阶段,进一步的政策支持有助于避免经济陷入“非充分就业均衡”的陷阱。一旦复苏开始,宏观经济政策可能有助于促进向更可持续、更包容的增长过渡。
直到最近,多数国家的政府支出都用在了应对疫情冲击而非投资方面,且大多数国家的支持重点是家庭和企业(图39),只有诸如中国、蒙古和泰国这些个别国家新上马了一批公共项目(或加速了已获批项目)以提振公共领域的投资力度。另外一些国家,比如越南,加快了规划内的公共投资支出,助力冲击下的经济尽快复苏。
具体而言,有以下三项提高财政政策效率的措施:
首先,发挥社会保障效能以释放财政政策空间。此前,区域内国家已经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并结合价格控制和补贴(或减税),保护家庭免受近期疫情导致的收入冲击。扩大社保覆盖面及价格调节这两项措施在短期内可能奏效,但从效率和可持续角度出发,这两个手段都不甚理想。一旦相关的数字基础设施到位,对贫困家庭和企业进行定向帮扶将减轻各项冲击所带来的困难,并且不会扭曲价格信号或变相补贴了富裕群体。对于一般中等收入国家而言,比之于无差别转移支付,定向帮扶将使贫困率多降低2个百分点。
第二,公共资源与投资政策改革相结合,可以吸引更多私人资金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最后,政府应将支出需求与趋紧的预算约束相协调,具体有以下两点:
1、引入(或恢复)财政规范来恢复财政纪律,如印度尼西亚计划在2023年实施相应操作;
2、以立法的形式推进财政改革,根据各国复苏情况酌情落实,再以印度尼西亚为例,该国实施的税收改革立法预计将提升财政收入中值达GDP的1.2%。
二、应对宏观金融脆弱性
区域内国家必须同时应对输入型货币紧缩、内生通胀风险以及不断恶化的全球金融环境。应对措施包括:以金融稳定为前提的积极货币政策,以及巩固银行和企业的财务韧性。
面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紧缩,区域内国家必须防范金融稳定风险。货币政策必须对新的通胀压力保持警惕,但因实际利率相对较高且核心通胀相对较低,目前大多数区域内国家仍可继续使用货币工具提振经济复苏。虽然大多数区域内国家的银行资本金充足,且不良贷款水平较低,但金融机构应趁此时进行压力测试,这有助于尽早发现那些隐藏在监管盲区的潜在风险(表7)。然后,各国必须酌情保障那些有大量风险贷款的银行留有充足资本以供缓冲;采取对冲或延长债务,以解决货币错配和债务展期风险;加强流动性缓冲并确保信贷额度,为潜在的外部融资增长需求留有余地。如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一些太平洋岛国等外债不可持续的国家,需要制定一套更有效的国际债务解决框架以备不时之需。
三、对贸易政策及其基础设施进行改革
抓住全球贸易格局重塑契机进行贸易综合改革,将对区域内国家大有裨益。
首先,要将重点转向加强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而非继续盯着产业转移这个问题对海外企业或国家出台打击报复政策,如此一来或将促使实际收入净增长超过3%。此外,面对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放开对出口的限制将避免成本螺旋上升或更糟糕的全球性后果。
其次,除商品贸易之外,还要放开诸如运输、通信和其他仍受严格限制的服务类贸易,从而降低贸易成本,提升整体经济效率。
第三,实施再就业培训和岗位援助等促进国内劳动力流动的措施,这将使资源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新领域当中,也将提高生产率和收入。
最后,深度贸易协定既可促进国内改革,也有利于参与到海外市场之中。据估计,中国加入CPTPP(图53)将使全球收益翻两番至6,300亿美元左右(当前收益水平约为1,500亿美元)。此外,深化贸易协议不仅可以促进贸易自由化,还可以带动包括监管合作和基础设施协调在内的进一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提振创新
后新冠时期,技术的迅速扩散必将提高生产率。但合理发挥一系列新技术的效用,配套的政策改革是前提。
首先,通过消除国内外企业的准入和退出壁垒,优化营商环境,增强竞争激励,将显著推动新技术的落地与推广。
第二,提高相关行政管理水平并配套必要的金融资源,将利于企业在其业务中嵌入相应的技术以提高创新效率(图56)。
第三,虽然区域内国家均已具备了基本的数字基础设施条件,但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还需要加强投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基础设施(诸如中国东部省份已随处可见的高速宽带网),以促进技术创新迈上新台阶。
最后,消灭发展内耗(比如对化石能源的补贴和一些地方利益保护规章),大力促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
文章来源:World Bank. 2022. “Braving the Storms” World Bank East Asia and Pacific Economic Update (April),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Doi: 10.1596/978-1-4648-1858-5. Licens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CC BY 3.0 IGO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为顺应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需求,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发起成立的一个国际性交流平台组织,论坛旨在构建一个汇聚全球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监管部门和市场代表的长期对话沟通平台,为国内外资产管理机构搭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
GAMF研讨会 | 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及未来应对
近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举办了“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及未来应对”专题研讨,GAMF理事长、中国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香港交易所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出席会议并作主题发言。GAMF总干事、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IMF原副总裁、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光大集团副总经理王毅作点评发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等专家出席会议并作讨论发言。
-
GAMF2022 秋季峰会 | 寻找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
9月24日,由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 举办的“2022秋季峰会——寻找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在京成功召开。峰会以今年以来全球局势动荡,黑天鹅事件不断,地缘冲突,新冠病毒变异,气候异常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为背景,邀请政府部门与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金融行业领袖及专家学者就当前国计民生、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热点议题发表真知灼见。
-
GAMF研讨会丨全球市场展望与投资策略
-
GAMF研讨会 | 美联储加息外溢效应显现,全球金融稳定将何去何从?
-
GAMF 研讨会 | 中概股如何破局
会议于2022年3月26日在线上举行。
-
GAMF 研讨会 | 俄乌危机下的国际形势与全球市场
会议于2022年2月27日在线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