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圩: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2秋季峰会上的演讲

9月24日,由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举办的“2022秋季峰会——寻找不确定性下的确定性”在京成功召开。峰会以今年以来全球局势动荡,黑天鹅事件不断,地缘冲突,新冠病毒变异,气候异常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为背景,邀请政府部门与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金融行业领袖及专家学者就当前国计民生、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热点议题发表真知灼见。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出席峰会作主旨演讲。

 

苗圩首先回顾分析了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状况: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地位更加凸显,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二是近10年来中国的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被不断巩固,中美贸易逆差并未因美国发起贸易战而降低;三是近3年来中国在吸收外资方面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连升,外资并没有离开中国,更没有与中国“脱钩”。基于以上分析,苗圩就应对当前所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维护和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疫后复苏;二是研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助力全球制造业的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三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布局有序调整,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四是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投资规则,携手推动解决全球性问题。 

 
开放合作,推动全球制造业再平衡
——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2秋季峰会”上的演讲
苗  圩

 

全球制造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但我们可以通过团结合作,寻找到确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我讲三个问题,主要是个人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从2010年到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持续提升。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突显,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在原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接近30%。同期,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徘徊不前,2010年为16.9%,2015年一度上升到17.3%,之后小幅涨跌,到2020年仍为17.3%,总体来看,制造业回流的效果并不明显。日本、德国的制造业全球占比均有所下降,其中日本从2010年的11.3%下降到2020年7.4%,德国从2010年的6.3%下降到2020年的5.2%。

表:2010~2020年主要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IMF

第二组数据:中国的货物贸易情况。近10年来,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量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国际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从中美贸易数据看,贸易战爆发前的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3,233亿美元,这也是美方加征关税的理由。那么加征关税到底有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呢?我们可以看到,2019年美对华贸易逆差一度有所减少,下降到2,958亿美元,但是2020年又增加到3,169亿美元,2021年大幅增加到3,965亿美元,已经超过了2018 年的水平。今年仅前7个月,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就达到2,427亿美元,再次创下新高。这是否能部分说明,加征关税、打贸易战并不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第三组数据:中国引进外资的情况据统计,中国近三年在吸收外资方面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的“三提升”,实际利用外资额从2019年的1,381.34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443.69亿美元,再到2021年的1,734.80亿美元。外资并没有离开中国,更谈不上与中国脱钩。

通过上面这几组数据,我想大家都会有所思考和启发,在今天这样一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世界中,仍然有着一些确定的发展空间和增长机会。

一、全球制造业变化的动力来源

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处于重构之中的非平衡状态,我想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一个共识。制造业深刻变化的表征是很明显的。比如,上面数据中显示的主要国家制造业份额的升降;比如,近年来被广泛讨论的新工业革命,欧洲的朋友们也称之为“工业4.0”;又比如,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呈现出明显的短链化、区域化趋势。总的来看,过去几年,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不确定性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个领域,迫切要求实现稳定畅通、合作共赢的再平衡。

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制造业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呢?我总结了一下,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这是2020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受到的最大外部冲击,疫情剧烈地改变了供给和需求,对世界范围内的要素配置、生产组织、物流运输、人员流动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在过去几年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为疫情冲击造成的生产停摆,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整个产业受到冲击。比如,由于疫情等多种原因,2021年以来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出现极为紧张的局面,很多汽车企业因为小小的芯片,被迫将庞大的生产线减产甚至停产,造成很大的损失。据汽车咨询公司AFS的分析统计,截至9月11日,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因芯片短缺累计减产量约为323.2万辆。新冠疫情中多种物资出现严重供给瓶颈,由此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使得各个国家、各个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制造业供应链的内在逻辑也从过去单纯追求效率,向兼顾效率和安全转变。这种观念上的变化,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深刻影响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

第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技术变革始终是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最根本力量。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技术的密集创新突破,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萌发并深入演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快速改变传统产品和服务,催生出一大批新兴产业,从而实现制造业发展的代际更替。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产业体系走向重构。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感受,就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崛起,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对传统汽车巨头带来巨大的冲击,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会不会重演过去20年里在电视机、胶卷、手机等领域的颠覆性变化?现在看是存在这个可能性的。

第三,地缘政治的影响。谈到地缘政治,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中美两个大国这几年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争端,但是如果放眼全球,就可以看到激烈的博弈无处不在。习近平主席最近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时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体会,这是对当前我们所面临形势和挑战非常准确的判断。这一判断同样适用于观察全球制造业。过去几十年,经济全球化顺利发展,各国在产业层面上总体秉持了分工协作的态度,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共同的发展和进步。今天,由于地缘政治的博弈越来越明显,我们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之间怎样平衡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处理好各种各样的误会与纷争。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一定不是最优的选择,不应是也不能是我们的选择。相反,我们要更加坚持多边主义和开放合作,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中国机遇”不会变

一是中国的消费潜力蕴含的巨大市场空间。从2012年到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6万亿元增长到39.2万亿元,年均增长8.4%,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2021年中国进口了17.37万亿元、折合2.69万亿美元的商品。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还要看到,中国通过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样大规模的减贫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一部分人将成为支撑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政府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的目标,即中国中等收入人群可能从现在的4亿左右翻倍达到8亿,届时中国的内需消费能力将大大提高。

二是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所创造出的新市场空间。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达16.2%。其中,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4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2万亿元。中国体量巨大的传统产业将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步伐,为国内外硬件、软件、终端、服务等各类企业,创造出极为广阔的市场机遇。与此同时,数字时代,一点接入、全球联通,脱钩是既不可能也不“聪明”的。绿色化转型方面,中国已经确定了力争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双碳目标,同样需要从现在起用绿色低碳的技术、装备、产品对国民经济和产业进行深度调整改造,这同样是一个难以估量的巨大市场。更何况,今年整个北半球都经历了一个炎热的夏天,面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得出结论:环球同此凉热,气候相关问题是没法脱钩的。

这些事实和数据表明,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市场。这样巨大的市场,既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机遇。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在孜孜以求的“确定性”么?

当然,中国机遇本身的内涵也在发生一些变化,除了从“市场潜力”的角度,未来机会可能会增加新的要素,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多维。一方面,中国从长期的出口导向与更加注重外循环,转向“双循环”,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这一转变的影响将极为深刻;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努力激励技术创新,未来不仅仅是“需求端”的超大消费市场、超大进口市场,也将成为“供给端”的技术创新发源地和活跃极。外资企业不仅能在中国找到销售产品和服务的机会,也能找到新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伙伴,实现更具爆发力、更高质量的增长。

三是在中国机遇面前,企业是最理性的,企业家是最敏锐的。中国市场的机遇、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企业的投资和经营实践中最为直接地观察到。企业最需要的是市场,市场最不缺的是企业。有些企业一旦离开,很快就会被别人替补,企业一旦失去市场就很难回到原来的位置。有远见的企业家是绝对不会放弃在中国发展的机遇的。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批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加大投资:德国巴斯夫斥资100亿美元在广东省湛江市建设精细化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美国特斯拉在上海的生产基地,2021年贡献了该品牌几乎全球一半的产量,就在本周,特斯拉去年底追加投资的上海超级工厂产线优化项目竣工;华南美国商会近期发布的报告也表明,2022年近八成美资企业将在华再投资。

总结起来,中国市场的确定性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二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不断完善。三是中国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是中国高度重视低碳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五是中国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快推进共同富裕。

三、如何战胜不确定性,抓住发展机遇?

我认为根本的途径是全球各国的团结合作,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共享发展机遇。具体有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合作维护和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疫后复苏。这是当务之急,希望在座的企业家、投资家和经济学家们能够更多地发挥作用。

二是合作研发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助力全球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是全球性命题,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答卷的,希望大家能够形成合作的共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共同分享市场机遇。

三是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布局有序调整,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优势互补共赢增长空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调整有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因素,也有人为的非理性因素,总的来看,应该合作起来,不能无序、失序,更不能为某些政治力量所左右,否则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还将带来更多的风险。

四是合作制定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投资规则,携手推动解决全球问题。气候变化、流行性疾病、网络安全、经济稳定等诸多全球性问题,不合作是解决不了的。要合作,首先就要在规则、标准方面做好互联互通。各国、各个企业都应该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话交流,加快做好这项基础性工作。

责任编辑:杨斯博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为顺应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转型需求,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发起成立的一个国际性交流平台组织,论坛旨在构建一个汇聚全球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监管部门和市场代表的长期对话沟通平台,为国内外资产管理机构搭建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创建时间:2022-09-27
首页    新闻    观点动态    苗圩: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2秋季峰会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