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彭文生:近期欧美银行风险频出对中国的启示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年会近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年会以“高水平开放应对全球变局”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政府及监管部门负责人、国际组织代表、金融机构领袖、专家学者及行业机构代表,聚焦当前全球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议题及机遇挑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真知灼见,展望前沿趋势,为经济金融领域的开放、合作及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出席并在“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展望2023年”高峰论坛上作主旨发言。

 

彭文生表示,近期的欧美银行风险事件频发,背后有四点原因:一是其本身风险管理;二是与美联储货币政策大逆转有关;三是监管问题;四是环境变化。他提出对此次事件未来演变的两种看法,一是系统性的风险可能还难以轻易结束;二是导致监管加强。对中国的行业影响及启示:一是对美国经济下行压力比预期要大,对我国出口不利;二是欧美风险溢价上升,或增大中国货币政策空间;三是重视金融行业的分业经营;四是或对其科创估值、融资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中国的科创融资是学习美国模式,在此过程中可能也会受到一些不利的影响,但这也为国家吸引人才,促进自身创新带来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美国硅谷银行破产到瑞士信贷出现危机,近期全球银行风险事件频出,大家都无法忽视。我想借此机会谈一点自己对最近欧美银行危机的看法,“欧美银行危机”这一用词是否准确还有待观察,但最近这些事件值得我们关注。我想在分析未来演变和可能影响之前,首先要理解最近的银行风险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一、全球银行风险事件频出原因相对复杂

 

一是硅谷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尤其是利率波动风险管理出现了问题。似乎其他的小银行也受到了波及,这可能不是单个银行风险管理的问题。

 

二是和美国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大逆转有关。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货币数量来讲,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美联储大幅扩表,投放了很多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扩表。美国的M2在2020年曾经同比增长超过25%,这是过去几十年没有出现过的。最新的数据是在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包括量化紧缩的影响之下,最新美国M2的增长是将近-5%,从两年前、三年前25%的增长到现在为负增长。中国2月份的M2增长是12.9%,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国的M2为负增长,将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紧缩的影响有多大。另一方面,安全资产回报流动性利率亦出现了大逆转。从应对疫情时在零附近到过去一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大幅提升4~5个百分点,这也是过去几十年没有发生过的,所以流动性的量和价格都是大幅紧缩。在过去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之下,无论是风险管控的问题,还是直接的违规犯罪、违法问题都逐渐暴露出来:去年是加密货币、加密资产,后为英国的养老保险,到现在的银行问题,是不是就此结束了呢?可能并非那么简单。过去的问题和风险逐步暴露。

 
三是监管的问题。特朗普总统一上台就认为2008年以后,金融监管太强了,尤其是对中小银行的约束太紧,导致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紧。因此,他推动主要是针对中小银行的监管放松,特别是提高了压力测试的门槛,从总资产500亿提高到2,500亿,去年硅谷进行的总资产恰恰是2,000亿多一点,没有超过2,500亿。做银行坏账、损失的压力测试,基本上出于两个原因:一是经济放缓带来的贷款坏账,二是利率上升对证券价格和资产价格的影响。经济放缓对坏账的影响,估算起来有很大不确定性,只能根据历史经验来判断,但利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对债券价格影响多大是能够精确计算的。也就是说,这次的风险事件,如果当初没有放松压力测试,监管机构应该能较早发现问题。

 

四是环境的变化如果没有瑞士信贷危机,也许就会将危机归因于监管放松。瑞士信贷是一个追求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必须接受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加强的新要求。瑞士信贷事件不能简单归咎于2018年特朗普政府放松金融监管,暴露出过去几十年金融的过度扩张、经济的金融化、混业经营所带来的金融机构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在当前通胀上升、利率抬升的新环境下,遇到重大的挑战。过去几十年,在低通胀、低利率、对金融比较友好的环境之下,竞争自由化和混业经营大幅扩张;当前,宏观环境出现重大逆转,过去几十年形成的金融格局、金融结构、商业模式都面临更大转折,甚至可以说瑞士信贷危机事件也不一定是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孤立事件,还要看在利率大幅抬升的宏观经济环境之下,未来几年全球金融体系、银行体系如何演变。

 

二、全球金融体系、银行体系的未来演变

 

在此基础上,未来将会如何演变?

 

首先,系统性风险可能还难以轻易地结束。虽然可以说政府和监管机构具有“无限”的能力来稳定市场,但是由于很多时候看不清现实并面临政治压力,现实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2008年次贷危机是交易对手风险,没有出现银行存户挤兑,最起码没有在美国出现。此次银行体系出现的风险首先体现为存户挤兑、存款挤兑,但是存款挤兑会不会演变为金融机构间交易对手风险所带来的批发市场挤兑?最近,瑞士信贷事件似乎显示从零售层面的存款挤兑,正在向批发市场交易对手风险带来的挤兑演变。后续,系统性金融风险具体对全球的影响,仍然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在金融层面有两方面影响。一是融资紧缩,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融资紧缩。银行从美联储获得的紧急救助贷款的利率约为4.5%,这比其支付的银行存款利率要高很多。对于很多小银行来讲,即使后续金融形势稳定,如果其存款被美联储的贷款替代,其利差将会大幅缩小,随着时间的延续,必然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带来重大影响,银行可能面临从存户挤兑快速崩塌的风险转化为利差缩小、财务状况慢慢恶化的风险,这必然会导致银行机构加速资产负债表调整。无论是补充资本金还是惜贷,都会对金融市场造成融资紧缩的影响。

 

二是导致监管加强。除了反思2018年监管放松的经验,这次实际上是政府担当了所有存款,必然带来巨大的道德风险。应对这样的道德风险,唯一的路径就是加强监管。融资紧缩和监管加强,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讲,意味着经济面临增长下行压力,要求监管货币政策的放松。2008年以后为什么会低到零利率?除了危机后续的影响,和监管加强也有关系。当前环境之下的货币放松,和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的货币放松,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通胀的中枢水平比当时要高,而且存在深层次原因,包括人口老龄化、疫情后续影响、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产业链调整等。现在的宏观环境使得货币放松很有可能导致通胀预期抬升。这也意味着时隔将近30年之后,中央银行再次面临如何在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在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如果处理得不好,欧美经济将会陷入滞胀的态势。

 

三、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对我国的行业发展有四方面的影响。第一,欧美经济下行压力比我们此前预期的要大,可能会陷入比较深的经济衰退,对我国出口不利。

 

第二,欧美风险溢价、资产风险溢价的上升,可能会增加中国宏观政策,尤其货币政策支持内部需求的空间。

 

第三,我们要借鉴欧美过去几十年金融发展的历史。最近全球银行风险事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金融结构、金融格局调整的延续,因此一定要重视金融行业的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理论上讲是可以通过严密的监管来控制风险,但是现实中很难做到,成本也很高。分业经营从规制上可较好隔离风险,这也是欧美反思这次银行危机关注的一个方向。2008年后,有人提出应该回归到1933年银行法所确立的分业经营的格局。对于中国的启示可能是金融机构聚焦主业、牌照经营和严格监管。

 

第四,最近美国的相关风险可能对其科创行业、科创估值和融资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的科创融资学习了美国模式,因此也可能对我国科创融资和科创模式产生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为我国吸引人才,促进本国创新,以及大湾区如何创造区域或全球创新中心带来机遇,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此外,从宏观经济来讲,此次事件对我们的启示是,货币、监管、财政是“翘翘板”,财政紧,监管紧,货币必须放松。从吸取西方教训方面来看,“监管紧”这个大方向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货币和财政之间怎么平衡可能是未来面临的新问题。我认为财政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财政对促进短期总需求的增长更有效,它绕过了通过金融市场传导的机制,因此在避免极度货币宽松带来的金融风险问题上,财政发挥作用应该更有效。

 

责任编辑:张逸君

创建时间:2023-05-12
首页    公开活动    20230318年会    中金公司彭文生:近期欧美银行风险频出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