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银行理财公司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10月21-22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上海苏河湾大会在上海市静安区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金融助力经济复苏与全球合作”为主题,广泛邀请了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主权财富基金、国际与国内代表性金融机构和知名学者,围绕全球经济金融领域各方共同关心的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希望在当前复杂环境下持续增进国际间相互理解、信任与合作。交银理财董事长张宏良在主题论坛”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下的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作主题演讲。
张宏良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拥抱科技”三个方面对银行理财公司与资管行业一同实现高质量发展发表演讲。他表示,一是敬畏常识,流动性管理对于高杠杆特征的金融业十分重要,这种常识不仅要知之,更要用之。敬畏常识要牺牲当前必要收益,以努力做到长期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尊重规律,要进行差异化定位而不是做全能赛手,即把最合适的价值提供给最合适的客户,才是践行“以投资者利益为优先”的正道。三是拥抱科技,银行理财公司在其数字化转型1.0阶段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2.0阶段,最需要做的是要建设集“配置顾问”与“产品投资策略一致性风险管控”于一身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资管新规》颁布以来,中国资管市场迈入了发展新阶段。其间,银行理财公司成立,净值化管理的资金规模大幅增加,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效。下一步,作为大资管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与资管行业一道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与任务。借今天的机会,我从中观的角度谈三个方面的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敬畏常识
凭借常识,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这展现了少数伟人对常识的态度——深入思考;凭借与常识同行,相当数量的行为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趋利避患,这体现了多数优秀者对常识的态度——知行合一;第三类,了解常识但对常识缺乏敬畏,常识成了最容易被忽视的东西,这不仅将与伟大的发现无缘,还时常走向趋利避患的反面。
流动性对高杠杆特征的金融业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个常识。然而,国内国外,表内表外,过去现在都时不时发生一些由于流动性危机导致一家金融机构信誉崩塌的案例。对于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银行理财来说。一方面,银行理财公司管理的资金大多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储蓄资金转化而来,总量上短期资金占据主要权重,在保值的基本诉求外,对流动性便利具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净值化下“三单管理”要求,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从原来预期收益型时代1张资产负债表的相对单一管理,演变成对分离出的超过几百张资产负债表的复杂管理。这两个方面特征都明白地告诉我们,流动性管理对银行理财机构来讲是一种生命级的事务。当然,流动性安排必然要牺牲一部分当期收益,这对于了解常识但囿于短期利益考量与压力的机构管理者是痛苦的。对常识“视而不见”,2022年四季度的流动性困难就是一次小小的惩罚。
流动性管理重要,对这种常识不仅要知之,更要用之。交银理财的实践是以深入构建产品组合风险资产负债表为抓手,全面评估流动性风险,真正做到将流动性风险管理贯穿于理财业务运行的全流程,体现于日常经营管理。一方面构建总量组合分析框架监测系统,实现自上而下审视整体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暴露水平,解决整体资产负债表缺口的问题。另一方面开发个体组合分析框架监测工具,关注单个产品兑付能力,计量底层资产变现能力,并开展严苛场景下的压力测试。
敬畏常识,我们愿意牺牲当前必要的收益,以努力做到长期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客户利益的最大化。
二、尊重规律
对传统表内业务而言,会涉及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的平衡。而净值化下的表外代客理财,则会涉及流动性、安全性、波动性、收益性四个方面的平衡。鉴于我们在前面专列一部分讨论过流动性,这里只讨论安全性、波动性、收益性。这三个方面同时都要是不可能的,所以又被总结为一种规律,即投资中的“不可能三角”。
老实讲,我们的客户中有一定比例是“既要、又要、还要”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在想,我们的资管业务服务供应商中有没有一定比例“既有、又有、还有”的表现呢?为短期竞争追求规模,往往出现以同业同类产品而非产品基础资产结构、市场情况作为定价基准锚的现象,从而使得业绩基准失真,或者说“理财产品业绩基准设定存在一定范围内偏高的情况”。为追求偏高的业绩基准,产品投资杠杆、久期安排不乏呈现出“死多头”的特征,当产品净值遭遇大幅波动甚至破净的时候,又简单以“买者自负”一言以蔽之。
尊重规律,进行差异化定位而不是做全能赛手,即把最合适的价值提供给最合适的客户,才是践行“以投资者利益为优先”的正道。
本着尊重规律原则,交银理财差异化定位,就是要努力成为低风险、稳健投资服务的专业型品牌供应商,通俗的说,“稳”要成为我们专业服务的第一标签。基于这一基础定位,我们构建“721”产品体系,70%的产品定位于低波动、安全性高、收益稳定,20%的产品定位于中低波动、安全性较高、收益中高的产品,10%的产品聚焦创新驱动。这种布局既有能力建设周期因素,更有从尊重规律出发的考量。
为实现这一目标,交银理财的实践是在“1+3”框架下,即期限选定后,做好产品安全性、波动性、盈利性的平衡。从产品类型上看,摊余成本法产品由于其估值方法特点,可以直接满足投资人“稳”的诉求,即没有波动性。但安全性和收益性在一开始就要进行选择、平衡。目前我们的做法是将“安全边际高”作为首选,适当牺牲收益性,努力提供放心但并不激进的服务。为达成这一价值贡献,交银理财实现了量化评估为主、动态更新完善的“行业、区域、内评、主体”四大维度的单一风险限额管理,并结合评估指标变化,实施动态更新完善。
市值法产品在保障安全性前提下,产品收益率与波动率直接正相关。波动率小的产品其收益率只能实现较好水平,而好的收益率通常情况下一定匹配着较高波动率水平。交银理财根据产品策略分类,按照资产波动性,将所有资产分为低波资产、较高波动资产两大类,并在资产适配基础上叠加流动性分层考量,最终构成资产“两类、三层”支持架构。另一方面根据策略风险偏好、期限差异化设置产品久期及杠杆中枢。最终通过自建数字化风控系统,监测产品投资资产构成偏离度、投资策略指标执行过程,以“绿色区域、黄色区域、红色区域”醒目形式,自动推送和预警,及时对偏离情况进行校正。
三、拥抱科技
科技改变未来,金融业莫能例外。有效的金融科技从狭义角度看,就是解决好数字化这一课题。历经四年多的发展,银行理财公司在其数字化转型1.0阶段取得了积极成效。一言以概之,就是初步实现了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化、线上化。数字化转型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下一步即数字化转型2.0阶段,交银理财认为最需要做的是要建设集“配置顾问”与“产品投资策略一致性风险管控”于一身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为什么这样讲呢?在大资管行业内部功能细分上,银行理财的定位无疑聚焦于绝对收益导向为主、公司统一品牌服务大于投资经理个人品牌价值,这与其他类型资管机构是有较大区别的。通过统一平台建设实现从“经验型资产配置”向“数字化资产配置”转变,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探寻“绝对收益”价值目标过程中产品投资策略一致性和交易纪律的问题,在统一的框架下再留足发挥投资经理主观能动性的空间。从交银理财的实践看,建设这样的数字化管理平台,要完成三项工作。
首先,明晰投资策略。交银理财将所有产品根据资金属性分为8个细分策略,分别确定大类资产配置模型,并全部纳入产品偏离度管理风控体系跟踪监测。这里特别要说一下,通过CPPI(固定比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等资产配置策略使得养老理财含权产品同样实现了低波动的绝对收益目标。截至2023年9月,交银理财养老产品年化收益率水平为3.97%(运营期间最高收益率4.48%、最低收益率2.23%),无论是收益率水平还是最小回撤幅度均在行业前列。
其次,加强数据治理。交银理财以“数据治理+应用平台化”为抓手,通过打造“多通路、可扩展、全闭环”穿透式数据治理体系,搭建大规模、高质量数据仓库,将数据负债转化为价值资产。在多通路方面,首创外部管理人通过服务平台自主上传数据采集方式。在可扩展方面,全面支持市场主流估值表解析以及资产要素一体化补录。在闭环管理方面,建立完整的外部管理人服务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管理人准入和存续期评价中。
第三,加强动态预警与跟踪。交银理财通过数字化模型构建,已实现对总量、策略、单一理财产品投资策略项下,投资资产、风险偏好指标等与投资模型的偏离度实时系统查询与展示,并自动对偏离情况进行预警,对于超过正常范围的偏离,投资经理要在投管会监督下及时完成投资策略校正。
数字化转型2.0的推进可以全面改善投资者全流程服务,过往的全周期陪伴呈现事前事后强、事中弱的状况。最近交付使用的交银理财数字化风控平台,已经可以做到在产品运营期间向渠道方生成展示不同产品定位下既定策略执行一致性水平的信息。
路在前方,知易行难。我们将携手市场机构一道共同探索进步,更好推动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