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观察家集团合伙人:疫情对美国的影响和政府应对

​近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在京举办了《当前形势下全球金融市场风险、趋势与应对策略》全球网络视频会议,高盛、先锋领航、摩根资产管理,法巴资管、柏瑞投资、加拿大养老基金、阿布扎比投资局等机构代表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来自美国的经济政治咨询公司——美国观察家集团合伙人李新新全面的分析了冲击下的美国宏观政策应对及效果评估。以下为发言全文:


我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新冠肺炎对于美国的冲击以及政策回应,我们公司是从美国来的,我主要谈谈美国的情况。

关于COVID-19的三个基本判断

我们对于新冠疫情在美国的流行有三个基本判断。判断一:美国疫情最差的时点还没有到来,局势还在快速演进之中。判断二:宏观政策应对的短期作用有限,金融市场震荡加大。风险主要还是在下行方向,但是目前还不足以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虽然风险还在上升。判断三与2008-2009年相比,应对疫情的国际政策协调相当乏力,无法影响“逆全球化”的大趋势。

美国COVID-19疫情展望

  • 疫情的三个情景

我们对美国的疫情有三个情景的判断。情景一:新冠肺炎像非典一样,来的快、去的急;以输入性为主,主要局限于短期和局部。但是最近几天的疫情发展表明了这种可能性很小,我们认为它的概率不超过5%

情景二:就是基准情景,大规模爆发,但是影响还是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新的爆发点不断出现,已经从输入性的疫情变成一个社区型的疫情。特朗普政府最终会宣布全国紧急状态,但是目前隔离、停工、停学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手段,主要是由各州以及CDC(美国联邦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来决定,经济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我们认为这种情景概率是65%

情景三:疫情持续时间会跨季甚至跨年,大规模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隔离、停工停学、旅行禁令会长期存在。这种最差情景的概率是30%多

  • 已从输入型疫情转为社区型疫情

下面这张地图显示美国疫情的发展情况。到了星期四(3月12日)美东时间的早上,已经出现的病例是1300个,出现在44个州,包括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一共死亡人数大概是37位。我们一个基本判断,美国疫情已经从输入型疫情转到社区型疫情,从溯源上来讲,已经找不到输入来源。

美国疾控中心对于社区疫情防控的三个目标

下张图来自于美国疾控中心的,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已经被广泛引用。它表明了一个什么关系?实际上各个国家在自己国内防控疫情时都要在医疗能力和非药物干预能力(隔离能力)之间要取得一个平衡。我们都知道非药物干预,像这种大规模的封城措施对于经济损害非常大,很多发达国家对这个问题是比较抵触的。你可以采取一个相对佛系的做法,不同于我这种封城的操作,但是前提是你必须得有一个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存在,而你必须在这两点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我们可以看到根据CDC的估计,为什么要采取这些隔离措施或者非药物干预措施?是要把疫情的峰值推后,但是它并不是说能够降低整个流行的强度,它只不过是把流行的趋势变成扁平化,特别是把峰值降到整个医疗系统的控制能力范围之内,这是一个公共政策的选择。现在看来美国的选择跟中国的选择明显是有所不同的。

下一张图实际上提到一个传染率的问题。英文应该叫R0,它指的是一个传染病的传染率,也就是每单个的传染病人能够传染其他病人的人数。R0值,根据现在不同机构的估算,新冠病毒的传染率在1~3.5之间。从这张图我们能看出来,如果是1,它达到峰值的时间就会拉的比较长,比如说70天左右,但是它的峰值会很低。如果他R0值是3.2,可以看第1个峰值,它的峰值会非常高,但是达到峰值的时间会很短,只有20天时间。也就是说最差的情况,R0如果是3.5,可以说15天就达到峰值。现在这个情况估计平均值是2.2,因为美国的社区性爆发主要是从3月初开始,大概两个月左右能达到一个峰值,所以我们认为主要的影响还是体现在第2季度。

美国公共卫生体制防控疫情的优劣势

美国的公共卫生机制有优势也有劣势,它的优势在什么地方?第一,系统容量比较大,基础设施好,人力资源比较雄厚。第二,美国的公共卫生中心和疾控中心的技术管理能力比较强。第三,生物医药研发能力全球领先。第四,NGO等公民组织力量比较强大。第五,信息透明,舆论监督,纠错能力比较强。

但它也有劣势。第一就是我们提到的,它对于大规模的非药物干预,比如像隔离这种措施,有意识形态的门槛,它认为很多做法与美国宪法的规定相对立,所以能够实施的非药物干预的力度,应该讲是跟中国是有明显差别的。第二是它的公共卫生系统的这种结构是一个两级化的结构,从联邦到州,很多的重要的决定是在州这个层面决定。比如现在美国疫情爆发最严重的地区是华盛顿州,很多局部的隔离措施都是由州政府决定的。很难产生像中国这样举全国之力来救武汉、救湖北的局面。

如果防控得力,仍有希望控制疫情的幅度和时长

下面一张图显示的是与历史上几次重大疫情的比较。纵轴是危害的程度,横轴是传播的时间。现在美国的估计还是认为有希望通过发挥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人才和基础设施优势,能把疫情控制在左下角的第三象限。也就是说无论是从危害程度来讲,还是从传播时间上讲,都能控制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程度,当然前提是需要它进行全国有效的动员。

我们比较赞同上海张文宏医生的观点,他在网上有一个讲话,就是不要太为美国的公共卫生能力担忧。美国去年到今年的流感季节,全国的总感染数的是3,600万人,其中住院治疗37万人,最终死亡2.2万人。就是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美国的公共卫生系统没有太大的压力,说明它的公卫能力还是很强的。我们相信就是美国的公共卫生系统经过一个明显的动员之后,它还是能够把疫情快速控制下来,但是中间这个过程可能是比较波折的,而且短期这种冲击可能会比较强烈。

美国的宏观政策应对

短期来看是以货币政策为主,以财政政策为辅

以下这张图显示的是上周市场所关注的一个核心事件,美联储紧急降息,降息50个基点,达到1.25%。我们再往下看,为什么这次降息之后,市场还在跌跌不休,对联储的降息不买账?

  • 为什么市场对美联储的降息不买账?

我们认为三点原因。

首先,紧急降息的方式跟时点超出了之前的市场预期。市场是预期是大概降息50个基点,但是采取紧急降息,特别是盘中降息这种措施,是历史上还是非常少见的。上一次这种做法还是在2008年10月,就是雷曼大危机爆发之际,这样就引发了投资者对疫情和经济前景的一个悲观情绪。

第二,药不对症,即使这样激进的一个货币政策宽松的措施,并没有解决目前美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也就是疫情的挑战

第三,引发市场对于联储的货币政策管理能力的质疑。因为目前来看,新冠病毒的疫情的冲击最高点可能还没有到来。但是联储已经在紧急降息,而且大幅降息,有可能到了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它子弹已经打光了。

所以这就使大家对于联储的这种货币政策管理能力有一个质疑,这是为什么目前市场还在继续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财政政策应对能力有限,且时间有不确定性

从财政政策来看,我们知道特朗普政府现在也抛出了一个所谓叫新冠病毒财政刺激的计划。这个计划是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是特朗普政府的版本,另外一个版本是民主党所掌控的众议院的版本。细节我就不具体谈了,但是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差别,特朗普政府的版本,它的重点是在于减税,就是减免工资税,相当于中国的四险一金。这里面包括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就是社保缴费,另外一块就是美国的联邦医保,主要是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提供医疗保障。这两块加在一起,前者的税率是12.6%,后者的税率是2.9%,这都是从当月工资里扣除的,由雇主和雇员分担。根据特朗普现在的说法,年内有可能工资税全免,但是最终能不能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民主党掌控的民主党众议院对这一点完全不感兴趣。它的方案里面最主要的重点是在增支,是在把政府的补贴发到患者或者是工人手里;另外一个就是救助的主体不一样,前者主要是针对于企业,也包括个人,后者主要针对个人,特别是弱势群体。如果是这样,这种应对措施实际力度是有限的。按照最激进的一种做法,就是年内工资税全免,大概相当于美国GDP的1.7个百分点,最终这个结果可能还达不到这样一个刺激力度这个举措远远没有达到一个缓解疫情或者是解决一个经济下滑、刺激总需求的目标,所以市场对这样的一个方案是不买账的。更何况目前两党在政争之中。我们知道下周美国的国会会休假一周,能不能在本周之内尽快通过这样一个财政应对方案,而且对市场的信心有一个有力的托举,我们觉得还是有比较大不确定性,这个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另外一个焦点。

  • 货币政策的未来前景

下周的货币政策的前景,我们知道3月17-18号的FOMC会议上,美联储很可能会继续降息。力度可能很大,比如说至少是50个基点,甚至更多,甚至有可能会提前。如果是这样,现在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达到1.25%,它很有可能在年内达到所谓利率的零下界,也就是零利率。但是我们知道联储这家央行它对于负利率是非常抵触的,降到零利率可能性很大,就是回到金融危机期间的那样状态,但是之后它的政策就不会再在利率方面做文章了。

它有三个不同的政策选项:

第一是前瞻指引,也就是说承诺在疫情稳定、经济复苏以后,政策立场也不会急于调整回到正常化。实际上是让收益率曲线上继续扁平化。

第二是启动新的流动性工具,2008年危机期间它曾推出很多针对于不同金融市场、金融资产的借贷工具,这也是后来中国央行的MLF、SLF这些工具的始作俑者。这些工具可能会陆续推出,而且对维护市场流动性应该有很大作用。

第三,资产购买,也就是说量化宽松QE,联储有可能会加码QE。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观点,就是上周美联储的波士顿央行的主席罗森格林曾经有个说法,他暗示美联储有可能会通过修改中央银行法来扩大资产购买范围,包括企业债和股票。我们觉得短期内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联储认为修改中央银行法的做法是个双刃剑,国会可能会要求联储在其他问题上做出一些妥协,比如说接受国会对联储的审计,对他来讲是难以忍受的,所以短期之内就是扩大国债和机构债购买,但是购买企业债或者股票、ETF的可能性很小。

短期内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为什么我们认为短期之内不一定会引发金融危机?这是因为美国的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系统还比较稳健。股灾不等于金融危机,像87年股灾或者是9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都没有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是需要有大的金融机构破产作为祭品的,但是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还不大,目前主要的风险在于企业债市场,特别是那些杠杆率比较高的企业,比如像油气行业,它面临油价下跌以及高杠杆去杠杆双重压力,但是货币当局应该是有足够流动性的工具来应对。但是我们也想提示一点,就是资产价格有一个危机放大器的作用。如果资产价格持续下跌,有可能会最终引发金融危机,甚至是经济危机。这是我们对美国经济政策的一个主要观点。

新冠疫情下的国际政策协调

我们知道2008-2009年这样一个全球金融危机,真正能使全球经济走出危机,实际上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中美两大国的政策协调。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美国国会在2008年的10月份通过了一个不良资产处置计划,英文叫TARP。第二就是美联储在08年11月份启动、在09年3月份加强的量化宽松政策,它扮演了一个市场的最后借款人的角色。第三,中国政府在2008年11月份启动的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为全球经济快速复苏提供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总需求的刺激。

同时,G20机制的成立与主要经济体的政策行动是同步的。我们知道G20机制诞生在2008年的11月份,是在危机的最巅峰时期,首次G20峰会是2018年10月中旬开幕的,而中美合作是G20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核心。而且第2年4月在伦敦的G20峰会上决定对IMF增资,中国也在里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IMF增资虽然对于2008-09年的危机作用不大,但是后来对于2010-2012年的欧债危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后话。

  • 迄今国际政策协调作用非常有限

目前情况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际政策协调非常有限,首先是缺少国际合作的一个有效平台。我们知道目前WHO就是世卫组织,因为没有能够有效抑制全球流行,受到非常强烈而广泛的批评。

第二就是G7西方七国集团这样的一个机制,作用很有限。上周3月3日,G7举行了一个财长和央行行长电话会议,作用非常有限,除了美联储降息、英国央行跟随以外,到目前为止,欧洲央行跟日本央行的举措依然非常有限。欧洲央行是昨天开会,早上发的声明,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没有降息,而且刺激方案低于市场预期。日本央行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按兵不动。这是G7机制。

G20机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挥作用。我们知道G20今年首次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是2月底在沙特阿拉伯召开的。对于新冠疫情,长达7页的一个政策声明,只提了一句话,而且因为中国和沙特之间有一个旅行限制,中国代表团没有与会,所以说基本上这次会议对于新冠疫情没有有效应对。而且今年第2次G20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原定于4月中旬在华盛顿举行,是IMF和世行年会的“会边会”。但是因为疫情的这种发展,会议现在已经改成电话会议,没有面对面的会议,所以效果也会打一定折扣。而且G20今年的峰会跟去年不一样,去年的日本大阪峰会是在6月底举行的,今年G20峰会是在11月底举行的,现在还有8个半月时间,而且这是在美国大选之后。所以目前这几个平台都没有起到一个有效的协调作用。

如何理解中国在新一轮国际协调中的行动表现?

中美之间是不是能够形成合力?这个是目前问题的一大的症结。从目前这个情况来看,还没有形成这样的一个合力,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就是中国在疫情流行的周期之中,走在了其他几个国家的前面。所以现在好像政策应对没有其他国家那么紧迫。

第二点就是类似于像2008年那样大规模的刺激计划,很有争议,难以形成政策共识。

第三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2008-2009年金融危机全球政策回应的一个重要基础。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在过去几年出现问题,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我们认为这是导致目前中美难以形成合力的一个最大症结。

  • COVID-19会成为全球化的终场绝杀吗?

这次疫情正好发生在全球化发生逆转,民粹主义跟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之时,所以这个也是解释了为什么难以形成国际合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本次危机是2008-2009年的一些延续,它体现着全球化的两面性,既有增长红利的全球化,也有风险的全球化。08年危机打击的是资本要素流动,而新冠危机打击的是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即使疫情过后,危机中形成了很多新壁垒,很可能短期之内难以取消。

对于双边来讲,新冠危机是对中美关系的又一次考验,如何趋利避害,值得深思。


*本内容仅代表发言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转载或引用,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信息。

 

2020年3月21日